昌寧:秋色濃艷核桃香
“格子格,柜子柜,里面藏著四姊妹;四姊妹,同床睡,從生到死不相會。”對于昌寧山里人來說,這個謎語人人耳熟能詳,它的謎底是——核桃。
以前的昌寧縣核桃并不多,所以極珍貴,特別是對于缺少口頭食的孩子來說,無論是新鮮的還是干的,核桃仁總是很有誘惑力。許多人不管承認不承認,想不想得起,幾乎小時候都有過“偷”阿奶藏著的核桃吃的經(jīng)歷。
昌寧縣核桃栽培利用歷史悠久,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在怒江、瀾滄江流域有大面積的胡桃科核桃屬原始鐵核桃林。其中昌寧的很多地方至今仍有大量的野生核桃林分布,無言地證明著昌寧是核桃的原產(chǎn)地之一。
從昌寧縣收集到的核桃標本分析,境內(nèi)的核桃可分為鐵核桃、夾棉核桃和泡核桃三個類型,各自又有很多品種,但幾乎所有泡核桃品種都可以在鐵核桃類型中找到。境內(nèi)既有核桃屬的野生種原始林,又有繁多的核桃品種,還有親緣種的天然分布,甚至有許多樹齡在五百年以上的老核桃樹。同時,至今仍保留的種植鐵核桃苗嫁接泡核桃的技術(shù)。
《徐霞客游記》里也有關(guān)于昌寧縣及周邊地區(qū)核桃的記錄:“郡境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殼厚而肉嵌,一錢可數(shù)捶,錐碎蒸之,箍搞為油,勝芝麻、菜籽者多矣。”不多的語言里可以看出,當(dāng)時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已經(jīng)有很成熟的核桃加工利用技術(shù),不僅大量食用,連點燈燒的都是核桃油。
昌寧縣的核桃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至2200米的地區(qū)。過去主要種植在山坡、溝箐、房前屋后、道路兩旁、田邊地角。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與云南許多地區(qū)一樣,昌寧縣將核桃作為一項重點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來規(guī)劃發(fā)展,至今種植面積已達180萬畝,核桃掛果120萬畝,年產(chǎn)量約8萬噸有余,并逐年增加。
昌寧縣的核桃具有殼薄仁白、入口回香的特點,深受市場青睞,一度成為了昌寧山里人討論增收話題的熱點。核桃曾不斷創(chuàng)下了價格的新高,剛下樹的帶皮青果就能賣到每公斤近6元,而好的核桃干果曾經(jīng)高達每公斤40元以上。
秋收季節(jié),又到核桃大量下樹,核桃再次成為了山里人熱議的話題。不過話風(fēng)卻由興高采烈變成了唉聲嘆氣。因為這幾年,隨著各地核桃大量投產(chǎn),核桃總量不斷增加,而下游產(chǎn)業(yè)鏈卻不完善,加之核桃曾經(jīng)的“神化”功能逐漸被打破,盡管政府和有關(guān)部門也在想盡一切辦法“救市”,但也無法阻擋核桃價格“一夜回到解放前”。于是,人們紛紛開玩笑,“核桃不值錢了怎么辦?那就天天吃核桃。”
核桃同扁桃、腰果、榛子并稱世界“四大干果”,被譽為“長壽果”“金果”“益智果”“萬歲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核桃仁作用為:補血養(yǎng)氣、潤燥化痰、蓋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
民間對核桃的保健作用很早就有了認識,民間一直習(xí)慣用核桃仁、菊花、冰糖治療腦神經(jīng)衰弱癥,還有給讀書的孩子多吃核桃補腦的習(xí)慣。除了當(dāng)口頭零食和榨油外,核桃還可用來烹制許多美食,讓人一飽口福。
說到昌寧縣的核桃美食,不得不先說核桃糖。核桃糖不是用核桃熬制或提煉的糖,而是把核桃與糖稀加在一起制成的。許多生長于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人,對那味道可是回味無窮。許多山里人,還會用被稱為“玉米甘蔗”的玉米稈汁來熬制糖稀,加上自己家留下的核桃仁,來幫助孩子們解饞。
還有一種農(nóng)村土美食叫核桃鹽,做法很簡單,就是用干核桃仁和食鹽放在一起,用鹽臼舂細,舂出來的核桃鹽,拌在冷飯里,是剛放學(xué)回家的孩子的最愛。如果把小鹽塊放入火里燒紅后舂,吃起來更香。
核桃曾經(jīng)是農(nóng)村人家里能變成現(xiàn)錢的不多產(chǎn)品之一,大人是不會放開讓孩子吃核桃的,每次都只是發(fā)放很少的幾個,讓孩子解解饞。哪家有喜事的時候擺“果碟”,核桃是其中最受歡迎的。
打核桃季節(jié),大人們就會鼓勵孩子去撿“敗核桃”,誰撿到了歸誰,雖然撿到的不多,但卻總是樂此不疲,因為那樣可以為自己積攢一筆“財產(chǎn)”。
核桃的吃法也很豐富,核桃仁醮蜂蜜、核桃鹽、核桃燉雞、涼拌核桃仁、油炸核桃仁、素炒核桃仁以及將核桃與各種肉類、蔬菜一起做出來的各種菜,色香味俱全,充滿了舌尖的誘惑。
如今,核桃正在下樹,看著成堆的核桃,許多山里人卻沒有豐收的喜悅。他們有些無奈地說,這東西收了賣不起錢,不收又可惜,吃又吃不了。想想還真有道理,核桃雖可以做菜卻不常吃,也沒大眾化的菜譜,要成為尋常人家的日常飲食,要探索的路還很長。
面對核桃價格的下跌,需要理性地思考,既不能一砍了之,也不能再期望用神化的方式去解決,而應(yīng)該讓核桃融入生活,讓更多的人愿意消費、懂得消費,如2007年的茶葉“神話”之后的理性回歸。
本報記者 吳再忠
責(zé)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趙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