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故事丨硝煙已散,精神永存!總書記論述的抗戰(zhàn)精神你讀懂了嗎?
9月3日,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
76年前的今天,
中國人民用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zhàn),
換取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zhàn)精神,
向世界展示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硝煙已散,精神永存!
曾挽救民族于“最危險的時候”的抗戰(zhàn)精神,
你讀懂了嗎?
圖為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民兵在進行軍事訓練。新華社發(fā)
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
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
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
——2020年9月3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當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yè)國,
遇上一群被工業(yè)化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讓中華民族挺起精神脊梁。
“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
而忠貞不貳的意志是不會動搖。”
冰天雪地里,楊靖宇率部與日偽軍戰(zhàn)斗周旋,
直至戰(zhàn)死仍然保持射擊姿勢。
“我是中國人,我兒子當八路是我讓他去的。
勸降那是妄想。”
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
不畏日軍脅迫,絕食殉國。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下,
地不分南北、人無分老幼,
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筑起中華民族鋼鐵長城。
這是油畫《狼牙山五壯士》。新華社發(fā)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證明,
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
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2014年7月7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
坐落于太行山東麓的狼牙山,
因為那5個縱身一躍的決然背影,
成為國人心中的精神高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民族危亡關頭,
中國人民以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今天南北戰(zhàn)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
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
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
當時的一篇報紙社評曾這樣寫道。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
圖為抗戰(zhàn)老兵乘車方隊。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
包括抗戰(zhàn)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
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2015年9月2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頒發(fā)“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
2015年9月3日,
在那場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而舉行的盛大閱兵儀式上,
平均年齡90歲的抗戰(zhàn)老兵再次集結,
通過天安門廣場,
接受檢閱。
這是祖國和人民對抗戰(zhàn)英雄最高的致敬,
也是對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最深的銘記。
當猖狂的侵略者憑借優(yōu)勢裝備,
叫囂著“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中華兒女以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奮勇抗爭,
粉碎敵人的癡心妄想。
一部抗戰(zhàn)史也是用鮮血寫就的英雄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感恩曾經的義無反顧、挺身而出,
這盛世如英雄所愿。
圖為解放區(qū)人民鑼鼓喧天熱烈慶祝抗戰(zhàn)勝利。新華社發(fā)
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2015年9月3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兵力,我軍1萬余人,日軍2.2萬余人;
手槍,我軍3821支,日軍9476支……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里,
一張對比表,詳細列出敵我力量的差距。
然而戰(zhàn)爭不僅是軍事和經濟實力的較量,
更是意志和信念的比拼。
14年抗戰(zhàn),
中國共產黨砥柱中流,
中華兒女克服“亡國論”的干擾、“速勝論”的盲動,
抱定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創(chuàng)造了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
開啟民族復興新征程。
如今,百年大黨風華正茂,民族復興不可逆轉!
監(jiān)制:趙承
策劃:張旭東
統(tǒng)籌:張曉松、王絢、董峻
文字記者:高蕾
視覺 | 編輯:張愛芳、王秋韻、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楊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