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初冬時節(jié),可騰沖市芒棒鎮(zhèn)的張家村卻早已春寒料峭。在前往楊會春老人家的路上,隨行的鎮(zhèn)政府宣傳干事胡長嬌告訴記者:“你們要采訪的對象家里剛剛蓋了新房。說實話,這是在各級政府的關(guān)心幫助下建蓋起來的。老人家一輩子樂善好施,不知內(nèi)情的外人沒準(zhǔn)以為她一定很富有。可事實上,她家是這村中最最困難的一戶,她本人也要靠低保救濟。奇怪嗎?”胡干事的一句話讓記者很是好奇,一個86歲高齡的困難低保戶在60多年的時間里博施濟眾,愛走四方,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讓老人家如此堅定不移的行善積德,不改初衷呢?
政府送來的5萬多元補助款加上自家七拼八湊借來的錢最終讓四面透風(fēng)的籬笆房變成了磚木房,縱然還沒有裝修完畢,可這小小的四合院終究像一個家了。屋檐下,就著溫暖的陽光,云南省唯一入圍中國好人榜9月榜單,不久前剛剛被評為2015年云南省第五屆道德模范的楊會春老人正在做著針線活,滿是皺紋的臉上一副老花鏡格外顯眼。年歲大了,眼睛不好使,看得出,她的一針一線已經(jīng)很艱難。而當(dāng)你獲悉,在過去的60多年里,老人家已不知做了多少雙鞋墊托人送到部隊時,回頭再看看被老人權(quán)當(dāng)一張張紙片隨便塞在一個紙箱里的那些個獎狀,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感恩之星”、“最美母親”、“向楊善洲學(xué)習(xí)先進個人”、“最美騰沖人”……和這個一身粗布大褂、慈眉善目的老人,你的心里便會升起一種無邊的崇敬。是的,在這樣一個天地悠遠的山區(qū)小村,一個農(nóng)村婦女并不需要用“秀”這個字眼來為自己搏取什么,她的所作所為,其實完全出自她的本真……
捐款者,生活一直很艱難
“男人早逝,她一個農(nóng)村婦女又沒有固定收入,就靠販賣點山貨把6個孩子養(yǎng)大,不易哦。”采訪中,張家村村民委員會的范興紀(jì)對記者如是說!皬1981年土地下戶到現(xiàn)在,張家村差不多家家戶戶都建蓋了新房,唯有老人一家自始至終守著老宅沒有變化。在農(nóng)村,人們不看你的穿戴只看你的居家?杉词惯@樣,只要手頭有一點活絡(luò)錢,老人還是會把它捐出去。這不,不久前,她又把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1100元錢交到鎮(zhèn)政府,并一再囑咐工作人員要把錢捐給最最困難的群眾。“大家都知道,這些錢一部分是她到山里刮松毛、絞松球掙來的,還有一部分是政府給的慰問金。大家都不忍心收下?赡阋皇,她就不走,唉……”胡干事說。
范興紀(jì)指著新修的宅院告訴記者,此前老人一家連圍墻都沒有,院子和屋里都是高低不平的泥地,低矮的三間房三面砌的是土坯墻,中間用籬笆隔開,屋內(nèi)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老人與二兒子楊明懷一家生活,二兒子告訴記者,對母親的行為他與愛人都從未說一個“不”字。為什么?因為,在他與兄弟姐妹們的眼里,母親是這世上最最了不起的人。在父親早逝的情況下,母親能把他們?nèi)坷洞,了不得。換成是他們兄弟姐妹任何一個與母親調(diào)換,他們未必有這個能耐。
“你不是也很困難嗎?為什么還要出手幫助他人?”記者試著詢問老人。
“當(dāng)年要不是來了解放軍,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回憶起往事,老人已是淚眼婆娑。老人告訴記者,她一家早年從大理過來,父親是個石匠,平時就靠給人打磨、鑿臼養(yǎng)活家人。1946年,她一家來到了芒棒鎮(zhèn)的張家村,沒有落腳處,把村中的一個破廟掃一掃便住下了。此后,這破廟就成了家。三年后,父親因病故去,全家人從此沒了依靠,是母親拉扯著他們飽一頓、饑一頓好不容易熬了過來。老人說,她清楚地記得那是1949年入秋后的一個夜晚,天上不停地下著雨,全家人又冷又餓擠在一塊盼著天明;蛟S餓得太久了,以至后來她的眼前竟出現(xiàn)了幻覺,看見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白米飯,喝著熱氣騰騰的湯。事后有人告訴她,那是人將餓死時才會出現(xiàn)的幻覺?伤挥X得,因為這樣的幻覺在她眼前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若不是一年后來了解放軍并進行了土地改革,讓她家有了自己的土地,一家人或許還真成了餓殍……“那樣的日子,真是不可以再重演了……”老人囁嚅著,仿佛又回到了過去,繼而堅定地說,是共產(chǎn)黨讓她有了做人的尊嚴(yán)。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既是黨的人,就該記著報恩,聽黨的話。作為一個農(nóng)村婦女,我沒有其它本事,可兄弟姐妹處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拉一把,這點覺悟我還是有的。
聽老人說話,你會覺得時光在倒流,畢竟,她的思維定式與語言習(xí)慣似乎都還停留在改革開放前的某個年代,可拋開這一切再回望老人的一生,你又會覺得老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情在理,并對她所做的一切充滿了深深的敬意。
今年60歲的楊明懷告訴記者,聽村里人說,1958年生活困難時,張家村絕大部分人家都在鬧饑荒,當(dāng)時大哥、我和大妹三個人幾乎每天都吃不飽,但聽到鄰居家的孩子餓得哇哇直哭時,母親竟悄悄地把家里僅有的5斤糧食送給了鄰居,且送去時還不說是自己給的,是公社叫她轉(zhuǎn)送的。
在兒女們看來,老人一生性情溫和,即便是人民公社時期當(dāng)社干部時也是那樣的溫良謙和?稍谀承┦律希瑓s又特別的倔強,尤其是她認(rèn)定要做的事,任何人也勸不了,且一定要做好,如再苦再累也不會忘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那個時候,曾有那么一些不明事理的人總在議論她,說她是“叫花子賣余糧——假積極”。究竟是不是這樣,顯然時間已經(jīng)作了最好的回答,她不為名不為利,更不是為了自己。值得慶幸的是,老人最終收到的是人們對她深深的敬意。
30年的謎底終于解開
因為是黨員,老人年輕時經(jīng)常會參加一些會議。而每次開會,她都不會忘了把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的相關(guān)情況向上級逐一反映,久而久之鄉(xiāng)親們都在心里感激她。30年前,他代表公社來到當(dāng)時的保山地委開黨代會,穿著樸素的時任地委書記楊善洲給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那次會上,楊書記說共產(chǎn)黨員要好好為人民打算,我當(dāng)時就下決心,作為一個普通黨員,沒什么大的本事,向楊書記學(xué)習(xí)學(xué)不來,那就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
開會回來后,有一手針線絕活的她立馬就想到了為駐地官兵做鞋墊!拔夷菚r就想啊,這解放軍為了保護我們每天摸爬滾打該有多辛苦。衣服臟了沒人洗,襪子破了沒人補。身在農(nóng)村,我顯然無法幫助他們,但我可為他們做鞋墊呀。如果每天能換一雙干凈的鞋墊,他們的腳或許會少遭一點罪……”
從萌生想法直至后來,這一干,就干了整整30年。30年里,老人究竟為官兵們做了多少雙鞋墊已經(jīng)難以統(tǒng)計,只知道在還沒有縫紉機的那個年代,做鞋墊,幾乎占據(jù)了她所有的業(yè)余時間,而每次做夠五十雙,她都會親自送到縣婦聯(lián)去,且每次送去,她都對公家人說,是一個叫陳海昭的人讓她幫忙送的。
做鞋墊要買布、買針線、打漿糊,四五十雙鞋墊對于30年前的老人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那時家里連吃飯都困難,只能吃一些山野菜,母親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買布、買針線,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每天做到很晚才睡。”身為兒子的楊明懷告訴記者。為能多掙點錢買布、買針線,每年入冬,母親都會帶上耙子、彎鉤、繩子,到山里去刮松毛。冬天到山里刮松毛的人很多,為能趕在大家的前面多刮一些,她都會早早起床,帶上一個冷飯包、一壺水便匆匆上路了,且一去就是一整天。“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年,母親為抓松毛,把手都抓爛了!睏蠲鲬颜f!八擅淮筌嚥20塊錢,可母親一個冬天能掙1000多元……”
農(nóng)閑時節(jié),老人還會把自己平時做下的鞋拿到集市上去賣,賣了錢再買布回來做鞋墊。一雙布鞋的錢能換回兩尺布,可以做好多雙鞋墊。為了省錢,做鞋墊的線都是老人自己把竹麻剝了皮,再經(jīng)過煮、錘、洗做成的。
30年來,官兵換了一撥又一撥,可一包包鞋墊仍會不時通過郵局寄過來。到底是誰為大家做的鞋墊?這成了駐騰部隊官兵們心中的一個謎。
2012年7月28日,在媒體記者的幫助下,埋藏在騰沖猴橋邊防檢查站官兵心里近30年的謎底終于揭開了,30年如一日,給他們做鞋墊的人原來是張家村一位叫楊會春的老媽媽。
老人至今還記得那天縣委宣傳部的領(lǐng)導(dǎo)找到她時的情景:
宣傳部長:“老人家,請問您是不是叫楊會春?”
楊會春:“我是……同志,不是做錯什么事情了?”
宣傳部長立馬拉住老人的手:“老人家我們終于找到你了……”在場的人全都笑了。
內(nèi)心的擔(dān)憂終于化解
老人這輩子究竟向外捐了多少款顯然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就是與其一起生活的兒子楊明懷也無法說出個大概。
對她的所作所為兒子能給予理解這讓老人很寬心。可兒子能夠理解,那么兒媳呢?
雖然抱有種種擔(dān)憂,但老人家卻自始至終沒有停下過助人為樂的腳步。直至有一天,得知老太太有這種想法的兒媳笑著對她說:“媽,您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吧,行善積德這是好事,我們非但不會干涉您,只要力所能及我們還會幫助您!
多年的包袱終于放下了,在記者面前老人顯得安詳與平和,這種安詳與平和來源于她的心境,也來源于多年來家人無聲的支持。
兒女不僅沒有責(zé)怪反而能支持對于老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但是,心頭的愧疚卻始終埋在老人的心里!拔疫@輩子最對不起的就是四個女兒了,她們出嫁時我這做娘的沒給過她們?nèi)魏我粯蛹迠y,如今每當(dāng)看到別人家孩子出嫁熱熱鬧鬧大包小包的場景,心頭終歸是堵啊……”
“身教重于言教”,受到老人的影響和教育,村里的人習(xí)慣了彼此幫忙、互相照應(yīng),還經(jīng)常組織小學(xué)生到老人家里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用老人的故事教育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知恩、感恩、報恩。
臨行前,老人把我們送到門口,她說她雖然已經(jīng)86歲了,但只要力所能及她還會把該做的事做下去……(字相禹 胡長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