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覽勝:一個邊地王國曾經(jīng)的背影(4)
流連金雞村:哀牢故土之上的漢文化起點
金雞,村名也。
相傳哀牢山下有一片金色竹林,林中有鳳凰棲居,哀牢人不知,謂之“金雞”。
公元前109年,漢王朝遣兵征討“西南夷之未服者”,渡瀾滄水,取哀牢地,兵之所及,持咽喉要塞在保山壩金雞村設“不韋縣”。
自此,自漢武帝遣使“四道并出”以求通“身毒”以來,在“閉于昆明(洱海地區(qū)),終莫能通”之后,漢文化的訊息每一次越過瀾滄江,深入哀牢腹地并開始融合或影響著之前“山川險阻,生民以來不通中國”的哀牢地區(qū)。
在瀾滄江以西的廣袤滇西大地上,金雞村是中原漢文化在邊地的第一個起點。
金雞,坐落于保山壩東北角,在哀牢山下、“大偏廈”前,在“玉泉井水”沿壩淙淙流淌的地方,在這里,漢晉古城的斷壁殘垣依然靜默無言,秦磚漢瓦的書寫依然華麗惆悵……
史載“不韋”設治時,中央王朝曾遷西蜀謫民呂不韋之后裔——呂嘉家族謫戍此地,漢室欲“彰其先人之惡”而取縣名為“不韋”,是益州郡24縣中最西邊的“極邊之縣”。
在漢代,呂氏家族是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實力雄厚的大宗族姓,因而,在“不韋”設治后,保山大開“文教之風”,漢郡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先進文化逐漸交融于邊地,促進了當時的生產(chǎn)發(fā)展,鄉(xiāng)風文明,保山大地上的漢文化逐漸興隆。
呂氏家族的后裔呂凱是保山籍中第一個被列入全國正史的名人。呂凱盛名源于著名的漢語名篇《答雍闿書》。
永昌郡守呂凱像
《三國志·蜀書》中載:蜀漢開國昭烈帝劉備薨于永安,益州郡地方豪族渠帥雍闿反,殺蜀所署太守正昂,降于東吳。東吳遙署闿為永昌郡太守。當時,永昌郡太守空缺,呂凱任永昌郡功曹、王伉任府丞,渠帥雍闿拿著東吳的雞毛當令箭,兵臨永昌郡東北,投書呂凱,脅迫反蜀。呂凱和府丞王伉率民眾堅守永昌長達10年之久,其間寫下著名檄文《答雍閻書》:
天降喪亂,奸雄乘釁,天下切齒,萬國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腦涂地,以除國難。伏惟將軍世受漢恩,以為當躬聚黨眾,率先啟行,以上報國家,下不負先人,書功竹帛,遺名千載。何期臣仆吳越,背本就未乎?
且不說功曹之心,忠肝義膽,就其文采也可稱漢學名篇。——由此可知,漢晉時期,邊地永昌已然成為漢文化在滇西大地上的中心。
以至于諸葛亮在給后主的《薦呂凱表》中稱:“臣不意絕域荒外的永昌風俗敦直乃爾!”遂薦呂凱為云南太守,封陽遷亭候。只可惜,其后“執(zhí)忠絕域”的呂凱為叛夷所害,子呂祥嗣。呂凱死后,其故里金雞村建有呂公祠,現(xiàn)呂公祠尚有遺跡。今四川成都武侯祠左右各塑有十名蜀國文臣武將,呂凱位列文臣之中,說明呂凱在蜀國有很高的地位和較大影響。
另一個值得記述的永昌漢文化先人就是第一任永昌太守:鄭純。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朝將洱海周圍的3個縣和瀾滄江兩岸原屬哀牢國的比蘇、不韋、惠唐3個縣合設為益州西部屬國,派四川部縣(今廣漢)人鄭純出任屬國都尉。由于鄭純?yōu)楣偬貏e清正,善于團結哀牢各民族,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國王柳貌率滇西緬北77邑王請求“內附”,東漢王朝在此設置了當時全國的第二大郡——永昌郡,命鄭純?yōu)橛啦亍7獍Ю瓮趿?、扈栗為君長。
益州西部物產(chǎn)豐富,又多奇珍異寶,先前來做官的大都貪婪以至“富及累世”,各民族因此“不堪其苦”,而“時生邊患”。鄭純到任后“毫毛不犯”,以至于《后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載:鄭純?yōu)檎辶幸孽?,君長感慕,皆獻土珍,頌美德。天子嘉之。在任永昌太守的十數(shù)年間,他與哀牢各部族約定,哀牢人的賦稅每年只需交兩件布衣和一解鹽,而且只要“邑豪”們交,禁止一切閑雜攤派。
由于鄭純以身作則并嚴格約束屬下,當時的官吏們都能克己奉公,并把內地帶來的先進技術傳播和交流到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交通、商貿等領域,促進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使哀牢地區(qū)得到迅速發(fā)展。
也因此,漢明帝在鄭純去世后把他的塑像和開國功臣們并列陳放在宮廷(東觀)中年年祭祀。云南歷代都有許多詩文贊揚他為“身化蠻夷的賢太守”。巡邊至永昌的乾隆進士、云貴總督阮元詩中有兩句是:“勒石先存大柳貌,政事從頭學鄭純。” 清末,四川宿儒廖鶴來游,題有對聯(lián):“插戟點將一片丹心照日月,止戈寧民千秋遺跡壯山河”,題贊鄭純“滄怒無雙巨佛,桑梓第一偉人”。在《云南廉政名人錄》中也有記述:鄭純是云南清官第一人。
西晉以后,中原陷于長期戰(zhàn)亂,中央王朝無力顧及邊疆地帶,與內地缺少交流的永昌漢文化也隨之衰落。直到元明清大一統(tǒng)后,江南漢民大量入遷保山壩落籍,帶來了諸多先進漢文化,并興學辦教,使以儒學為中心的漢文化成為保山文化的主流。
孟獲生擒雍闿平,永昌南下一屯營,僰人也解前朝事,立向斜陽頌孔明。——【明】曹遇 題《諸葛營》。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