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林場建起了磚瓦房,職工們首先想到了楊善洲,可他死活不住,他說:“我一個老頭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最后硬是把房子讓給了新來的技術(shù)員,自己仍住在油毛氈棚里,一住就是9年,直到全部人搬進了磚瓦房。
沒有路,他們往山上運苗子和物資都是馬馱人扛,楊善洲常常一邊趕著馬,一邊挑副擔(dān)子,在山里一走就是大半天。
1990年,楊善洲跑到省上要了一筆錢,林場開始修路。有人主張請專業(yè)設(shè)計部門來做公路規(guī)劃,他不同意:“林場現(xiàn)在沒有多少錢,有錢也得用來買樹苗呀,我們自己干!”他找來一些儀器,每天背上一袋干糧出去測量,常常天不亮出發(fā),摸黑回來,14公里的山路,不知跑了多少趟,哪里有個窩窩,哪里有塊石頭,一清二楚。最后,全部路修下來,平均每公里只花了不到1萬元錢。
買樹苗資金不足,楊善洲就經(jīng)常提個口袋下山到鎮(zhèn)里和縣城的大街上去撿別人吃果子后隨手扔掉的果核,桃核、梨核、龍眼核、芒果核……有什么撿什么,放在家里用麻袋裝好,積少成多后用馬馱上山。他說:“撿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每年的端陽花節(jié),是保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節(jié),楊善洲就發(fā)動全場職工,一起到街上撿果核,成了花市上一道“另類”風(fēng)景。
有認識他的人說:“你一個地委書記,在大街上撿果核,多不光彩。”他說:“我這么彎彎腰,林場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不過,在大街上看到父親撿果核的女兒老二老三感到不光彩了,勸他不要再撿。他說:“是不是你們覺得丟面子了?不要老想著你們的父親是個地委書記,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如果你們感覺我給你們丟面子了,那以后不要說我楊善洲是你們的父親!”兩個女兒流下淚水:“爸爸,我們錯了……”
有一次,撿果核,楊善洲不小心撞到一個小伙子的自行車,小伙子惱了,張口就是粗話,有人趕忙把他拉一邊,告訴他老人是原來的地委書記,撿果核造林呢。他驚得半天沒吭聲,轉(zhuǎn)過身說了一句:“這樣的官?我服了!”
如今,楊善洲撿回來的果核,已成為大亮山上郁郁蔥蔥的果林。
楊善洲還常背個糞箕到村寨路上撿騾馬糞豬糞,給樹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撿紙杯、碗裝方便面的外殼,當(dāng)營養(yǎng)袋,培育“百日苗”;坐長途車顛簸幾百里,從怒江引來紅豆杉,從大理引進梨樹苗。那年,栽樹季節(jié),他牽著馬去昌寧買樹苗,為了能及時把苗子栽上,他趕著馬連夜往回返,足足一天。
為種樹造林,楊善洲傾注了多少心血與艱辛,大亮山知道,每一棵樹知道,每一片綠蔭知道……
1999年,楊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樹杈時,一腳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書記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著拐棍,又走進了大亮山。
有人說,何必自討苦吃?
楊善洲回答:“入黨時我們都向黨宣過誓,干革命要干到腳直眼閉,現(xiàn)在任務(wù)還沒完成,我怎么能歇下來?如果說共產(chǎn)黨人有職業(yè)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
22載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 5.6萬畝人工造林、1.6萬畝雜木林、700多畝茶葉、50畝澳洲堅果、100畝美國山核桃……
一輩子的生命坐標(biāo),心永遠貼在群眾的脈搏上
在保山,至今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楊善洲的“經(jīng)典段子”。
一天,施甸大街上一個趕馬人想釘馬掌,無人幫助,難以操作。見一鄉(xiāng)下模樣的人走來,忙說:“兄弟,幫個忙!”“干啥?”“幫我端馬腳釘馬掌!薄昂茫 蹦侨擞脙墒侄似瘃R腳,雙腿前弓后蹬,用膝蓋撐住,趕馬人又割又釘,一陣忙活,半個小時,馬掌釘好,那人拍拍手和褲上的灰走了。一個過路人問趕馬人:“你可知道幫你釘馬掌的是哪位?”“不知道!薄笆┑榭h委書記楊善洲!壁s馬人張著嘴,半天說不出話。
施甸縣城邊一段公路上石工們正砌一座涵洞,工地上一片打石聲。一個年輕石工技術(shù)不熟,手上有點不聽使喚,忽聞旁邊有人說:“釬子要捏緊,下錘使點勁!彼悬c不耐煩,脫口說:“有本事,你打我瞧瞧!”那人拿過工具,叮叮當(dāng)當(dāng),一會兒工夫,一塊漂亮的芝麻形花紋石頭打成了。年輕人不好意思地咬咬嘴唇。那人走了,有人告訴他,教你打石的是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
楊善洲從20多歲起擔(dān)任縣領(lǐng)導(dǎo)直至地委書記,他始終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眾之中。
他很少呆在地委機關(guān),一年里大部分時間都在鄉(xiāng)下跑,頂個草帽,穿雙草鞋,隨身帶著鋤頭、鐮刀等各種農(nóng)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塊地里的草長高了就鋤兩把。地里看過了,群眾訪問過了,這才到鄉(xiāng)上縣上。他說:“與群眾一起勞動,了解到的基層情況最真實!